欢迎访问!今天是:2025年 5月 22日     
苏州新城投资公司五年发展纪实②
—— 新城投资: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路先锋”
发布日期:2020-12-18 | 发布人:admin | 字体:    

苏州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出新招。

10月15日,苏州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的上港集运通物流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意味着备受市场关注的上港集团ICT(苏州)项目正式落地。

“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苏州要全面学习上海、对接上海、融入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塑造发展新优势,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路先锋”,把上港集团ICT(苏州)项目建成苏沪合作共赢的典范。

高效率推进,将ICT项目建成苏沪合作典范

10月16日上午10时,随着一声笛鸣,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徐徐驶出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标志着上港集团ICT(苏州)项目正式启动。

上港集团ICT项目落地苏州,开启了长三角水公铁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的崭新一页。据介绍,该项目将充分利用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让企业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我们把上海港的码头‘搬到’了苏州。”新城投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斌介绍:“集装箱进入物流中心就视同进入上海港,我们通过海铁联运、河海直达等多种方式将集装箱转运到上海港,客户不需要考虑中间的转运环节。”

此举对于企业来说,利好显而易见。项目通过构建一站式+一键式物流信息平台,将港口服务前置,有效降低外资外贸和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据悉,ICT项目运营后,苏州至洋山港的物流时间可缩短两天,每个标准集装箱物流成本可降低800元,年通过能力将达70万标准集装箱。更多隐性的利好是,ICT项目能有效解决洋山港集疏运体系痛点,使客户免于对不可预知风险的担忧。

此外,从经济角度讲,企业可综合考虑价格、速度、便利性等因素,有水路、铁路、公路三种疏运方式可供选择,据测算,水运与铁路的衔接能使苏沪区间物流成本下降约20%;从社会性来看,ICT所具备的多式联运智能物流枢纽,将大大分担公路运输网络的压力,进一步打造绿色环保的经济性物流模式。

上港集团联手苏州新城投资,实现优势互补,项目在一体化发展中接连突破。11月8日,上港集团ICT (苏州)项目首班轮试运行,完成75TEU出口重箱和10TEU返空箱的装载并启航,于11月9日到达上海港码头。ICT平台信息系统框架也已搭建完毕,即将开展系统测试。

高起点定位,全力打造现代物流新地标

行走在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目力所及处皆是忙碌的吊车和整齐排列的集装箱,蔚为壮观。

作为上港集团ICT(苏州)项目建设运营的重要依托,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由苏州市政府与国铁上海局集团合作共建,重点建设占地1280亩的水路(铁路)对外开放口岸,总投资65.8亿元。已先后被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列入中欧班列枢纽节点、铁路场站对外开放项目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起步仅四年,这个物流“新秀”却已引来世界知名物流企业的关注。德国杜伊斯堡港口股份公司、新加坡新中联集团、白俄罗斯国际运输公司、哈萨克斯坦铁路国有股份公司、奥地利铁路货运股份公司、荷兰GVT物流集团等十余家国际大型港口、物流企业,纷纷投来“橄榄枝”。

显然,物流中心的魅力令人无法抵挡。这里不仅占尽“地利”——京沪铁路大动脉融为一体、京杭大运河唇齿相依、沪宁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更“先天”自带苏州产业基础、营商环境、沪苏同城等独特优势的光环。

5月12日,作为物流中心的核心,海关监管区封关运营。8月7日,物流中心获批成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8月10日,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物流中心码头工程使用港口岸线。根据规划,新城投资公司正加快建设3座拥有13个1000吨级集装箱船泊位的港池,年通过能力达44万标箱,并利用5G专网技术打造智慧港口,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内河集装箱作业区之一。

高起点,赋予物流中心更多可能和想像力。“我们致力于将国际铁路物流中心建成一个开放、融合、统一、发展的物流枢纽平台,和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区,争取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苏州开放再出发中有更大作为。”新城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草原如此介绍。

高质量发展,把服务“国家战略”落在实处

载体优势,势不可挡。

从苏州出发,中欧班列沿着蜿蜒“金龙”联通全球——今年1—11月,共开行进出口班列336列,发运标准集装箱27584箱,货重21.46万吨,货值12.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8.73%、24.9%、41.46%、5.66%。

数据的背后,是新城投资这家年轻国企的责任担当。2月7日,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全球物流景气指数出现大幅回落。这一天,又闻苏州中欧班列轰鸣声。到2月底,中欧班列全面苏醒;3月,逆“疫”增长……5月12日,在全国率先首发中欧班列自贸区专列,两列满载数十种工业产品共计172个标箱、货值近亿元的专列,分别驶往俄罗斯和德国。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苏州三星原本通过海运和空运运输的货物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作为韩国三星在海外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中方副总经理刘志刚一扫此前的愁容。“是苏州中欧班列自贸区专列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及时把货物运送出去。”

精准响应企业需求,使得中欧班列有了企业复工复产“营养线”“保障线”的美誉。“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下保障国际货运畅通,更要着力提升中欧班列能级。”分管中欧班列运行的新城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金晓飞对苏州中欧班列的未来信心十足。

货运轮船随着浩荡运河的跨江入海,则是新城投资公司服务国家战略的又一路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新城投资公司积极落实“公转水”“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推动以中欧班列为核心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网络建设,用衔接与互联建立高质量的一体化交通体系。今年1—11月,苏州至上海港的海铁联运、河海直达共发运52234标箱,集装箱量创历史新高。

“我们正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筹划开行东南亚和中亚进出口班列,通过现代物流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实际行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陈建斌说。


刊发媒体:新华日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1/oRcCwxqNfmQ5tMX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