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夏天酷热难耐,某市某区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科正在进行的讨论比外面的天气还热烈。在审项目包括八条区域道路的污水系统改造,新建d400至d800的污水管道8776米,检查井241座。项目划分为三个标段施工,自初夏进入该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以来,我们审计组三个人分工协作,各施所长,一头扎进了成堆的资料中。这天,在审计组罗组长的召集下,汇报各自的工作进展并布置下一步工作安排,大家正在对该项目的施工变更问题进行研判。
一、竣工结算变化大,细查资料露端倪
我们在复核竣工结算报告时发现,有一条道路原设计为一段顶管、一段明挖,布置34座污水检查井其中14座沉井(顶管接收井和顶管工作井各7座),20座圆形检查井。圆形检查井路段的施工工艺为开槽明挖埋管,打拉森钢板桩支护。因施工单位提出开槽明挖埋管路段的钢板桩支护打拔有碰上北侧人行道上高压线的风险,全部改为沉井顶管施工;原设计中接两侧支管的圆形检查井也改为沉井施工。最终取消了原设计1座沉井和20座圆形检查井,增加了15座矩形预制沉井,设计单位签了“原则同意”的意见,没有另外出具变更布置图。由开槽明挖施工改为15座矩形沉井顶管,竣工结算增加工程价款174万余元。
我们在仔细研读施工设计图后产生了疑问:该路段为城市支路,双向两车道,车流量不大,设计污水管线走向时已经考虑了现场高压线的影响,为什么施工单位又以高压线为由提出变更?是设计考虑不周吗?现场变更的充分性、必要性如何?
为准确把握变更前后的井位、管线位置关系,我和小刘绘制了一张图纸,把道路北侧的高压线走向、变更后的顶管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平面位置画在图上,再把原设计的检查井的位置编号叠加上去,发现原设计34座污水检查井中,仅有东头5座检查井离北侧人行道上高压线较近,其余29座检查井均位于道路南侧,并且有5个检查井两侧没有支管,不存在施工单位在工程联系单位中所称的情况,没有全部改为沉井的必要。这其中有什么猫腻?是施工浪费,还是施工单位、代建单位、监理单位配合作假,提供虚假资料?
小刘比对着图纸说道:“原设计的顶管是按工作井和接收井间隔布置的,变更的一段有连续两个工作井或者连续三个接收井的情况,而且主要布置在道路南侧,离北侧高压线也远啊。”
“对,问题就在这里!这跟顶管的工艺不相符。通常一个工作井左右是接收井,连续几个工作井就浪费了,按变更理由几个接收井挨着是为了顶支管用的,但有的根本没有支管。”我表示赞同。
罗科长调侃:“顶管工作井截面大工程量大,适用于长距离顶管,支管管径小距离短,用接收井来顶支管还可以节约费用,看起来施工各方还考虑了节约投资呢。”
我们讨论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井的数量是虚假的,只需要去现场数井盖就穿帮了,这种无中生有作假的可能性较小,而把圆形检查井当作矩形井增大工程量,抱着侥幸骗取工程款的可能性较大,这样只要不开并盖不做检查,就查不出来。
带着问题,我们三人分工协作连夜详查沉并制作、管道顶管沉井下沉、钢筋及隐蔽工程验收、商品混凝土验收等数十本检验记录资料,统计后发现顶管施工的管段总长度与路段长度是吻合的,但有5座沉井没有用于顶管的记录,这5个接收井的真实性存疑,初步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二、现场踏勘证推测,巧思妙想固证据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是审计人员的职业习惯。我们决定到现场探究竟。
现场怎么查看?我提议:“矩形沉井的上部圆形井收口,在水位上方应该能看到井壁断开,圆形井的井壁是直通井底的。”
用什么手段能将看到的井下情况制成证据呢?罗组长想到可以找有CCTV无损检测仪的单位来做探测,转而想只需看竖直的井内情况,不需要查看管道里的情况,未免浪费。经过一番分析讨论,最后想到用长竹竿把手机绑上,伸到井内录制视频取得证据。
我把资料综合后,自制了现场踏勘实施图,工程数量和造价对比表小刘负责现场拍摄,罗组长负责现场推轮尺量距离。为了避免惊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我们打算三标段各查一条道路,先查没有问题的,再查有问题的。安排妥当后,罗组长联系到建设单位说:“我们要去查看污水管道建成后的排水情况,请组织各施工单位配合我们进行现场踏勘,每个标段都要抽查的,务必带上工人和开并盖的工具。”
8月暑气未消,我们按约定的时间到达现场,与代建单位和几个标段的施工负责人汇合。按计划先抽查了两条复核没有疑问的道路,这两条路的施工负责人也很坦然,指哪个井盖就开哪个。交谈中发现有疑问的那条道路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没有带工人来,让我们更加肯定其中有猫腻。罗组长当机立断把代建单位人员拉到一边,要求他协调留下前面单位的工人备用。到了最后一条道路,不出意料,施工单位负责人说没有人做,罗组长笑着说:“都帮你安排好了,前面单位的工人帮你做,你付劳务费就行了。”他勉强一笑答应了。
罗组长推着轮尺,逐个核对井位和井间距,我在图上做标记,工人撬开井盖,看井壁和水流情况,小刘就用手机拍照录像。还没查几个井,施工单位负责人就给工人使眼色,工人拿着撬杠站在路边不动了。见状,罗组长严肃地对代建单位负责人和施工单位负责人说:“必须要配合审计这条路要全部打开查看,如果今天看不成,我们会另找其他人来协助打开,有问题的话费用还是得施工单位付,没有问题费用是我们的。”施工单位负责人只好让工人撬开。
继续行进,大家已经满身是汗。正要打开有疑问的井盖时,施工单位负责人趁我整理图纸掉在队伍最后面之机,直接往我包里塞钱,企图贿赂。我坚决拒绝:“这是我们的正常工作,你记得把工人的劳务费付了就好。”他才悻悻离开。
夕阳西照,终于完成了计划的踏勘任务,大家就地把图纸铺开,再对照手机录像,完善记录。经过全路段开井盖查看,每一个检查井的状态都呈现在眼前,圆形检查井井壁连续、直通井底,可见侧壁上接入井的污水管矩形井在上部收口为圆形井,井壁在矩形空腔处断开。最后确认有5个申报的是矩形接收井,实际是圆形检查井,跟审计组的判断完全一致。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既兴奋又沉重,既为推测得到验证感到高兴,又为工程中这样的弄虚作假感到痛心。
三、巧言令色找借口,取证过程再较量
根据资料和踏勘情况,小刘编制了详尽的证据材料。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不甘心受罚,迟迟不肯签字,几次三番找来,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
代建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说现场有些井是他们做的,但没有查看也没有申报,工程款还少报了。我们拿出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指出现场有些井的确没检查,但那不是此次施工的污水井,井盖的制造单位跟此次的不一样,也不在此次施工的管线线路上,竣工图上也标得明明白白,而且在现场当面进行了确认。
监理单位知道自己也要受罚后,与代建、施工单位一起编造了更为高级的理由,说是采用的一种新工艺,因为土质不好直接施工圆形井有安全风险,就先做了矩形沉井挡土,再在中间砌筑圆形井,并编造出了新的施工记录,还说只报了矩形井,没报圆形井,已经亏了。面对他们的胡搅蛮缠,我们逐一驳斥:实施新工艺的依据是什么,有施工方案吗?先矩形井再圆形井就有安全保障吗?为什么在施工过程文件中找不到相应的记录,做了为什么不报呢?
我们进一步提出,如果一定要坚持说做了两种井,那么可以启动现场开挖来验证,他们才终于败下阵来。
四、工程造价再核定,严罚重责以儆效尤
审计调查确认,原设计图纸已考虑该道路人行道架空高压线,变更理由与实际变更资料不相符,全部变更为沉井施工的充分性、必要性不足,虚报5座圆形检查井为预制沉井。经过工程造价再复查,变更增加的174万元中有约40万元为虚报,有约28万元为不必要的变更增加。
这是一起施工单位伙同代建、监理违规签证,提高工程造价,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案件。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专检的沉井、管道顶管施工、沉井下沉施工、钢筋及隐蔽工程验收、商品混凝土验收等资料貌似全面,实则失实。在审计人员缜密的审查下,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不得不承认违规变更和虚假签证的事实。
代建单位及监理单位不但未及时制止并纠正违规变更发生,督促施工过程规范执行,履行合同约定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的职责,反而配合施工单位在多项检验材料上给予签字确认,造成财政资金损失,不仅未尽到合同义务,还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决定在核减工程造价后,建议建设单位按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并移送相关行政机关处理。
该事件也给建设单位敲响警钟,提醒建设单位应严格履行管理职责,不能以包代管,尤其是在签订代建、建立合同时,应将合同条款细化,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检查。因此审计建议建设单位加强对参建单位的管理,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监督严格按图施工,严把工程变更签证关,确保工程计量、变更、签证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杜绝降低质量标准和任意增加项目施工费用的现象。
注:摘抄自《审计月刊》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