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存在感一直不太强,有人称它为西汉的续篇,有人称它是三国的前传。提起东汉,绕不开西汉和东汉之间那个仅存活了15年的朝代——新朝,新朝唯一的一任皇帝是曾在西汉任宰相后又篡权的王莽。
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身为皇太后的侄子,一路从黄门郎升到宰相,废子婴自立为皇帝,篡汉建立新朝!新朝15年,王莽进行了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等改革,但不成功,反而使社会陷入极大动荡,不久后新朝各地爆发赤眉起义等农民起义和豪族叛乱,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南阳刘氏豪族叛乱中的佼佼者刘秀,也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打败其他各路大军,称帝高邑,建立东汉,后定都洛阳。东汉195年,前期发展还很顺利,刘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不打仗、不劳民、不重税,实现了“光武中兴”天下太平之盛世。后来,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明帝期间,汉朝开始积极经营西域,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共三十一年,收服了当时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史称“班定远”,并留传许多佳话。
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没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班超于是与手下商议,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捉到小老虎,他们就想,如果趁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消灭了他们,国王就会吓破胆,大功也将告成。于是,班超他们一把火烧了驿站并歼灭了
匈奴使者,鄯善国王一看这架势,再也不敢造次,归降了汉朝。这就是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由来。
汉和帝以后,皇权旁落,外戚干政,汉室衰落,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魏帝,东汉灭亡。
讲了这么多,那东汉和西汉的上计制度有什么不同呢?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上计制度。据记载,东汉建国之初就已实行上计制度,这段时期,朝廷和西汉一样重视上计,朝廷举行的上计会议不仅场面宏大,而且仪式隆重,有时候皇帝也会召见计吏并且亲自听计。
《后汉书·赵壹列传》就有这样的记载,光和元年,时任郡上计的赵壹到洛阳汇报,“举郡上计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皇帝在祭祀时,郡国上计官员要一起参加,祭祀中,上计官员依次在神坛前报告各郡国的粮价和百姓疾苦等情况。然后皇帝亲自拜陵,其后,“遣计吏,赐之带佩”。
普及个小知识,大家知道督邮这个官职吗?
从字面理解有人认为是督送邮书的,实际上,它还和审计有关系。督邮位轻权重,在郡守领导下,面向各县,监察审计并揭发县吏贪赃枉法等行为,然后呈报郡守,加以处罚。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担任县尉的安喜县,就有一位督邮,因索贿不成而被张飞暴打,他大概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督邮了。其他一些监察官员如丞相司直、司隶校尉,还有东汉设立的部刺史等都有一定的审计职能。
从东汉中叶开始,上计制度慢慢开始走下坡路。
很直接的表现就是,西汉朝廷主管上计事务的计相、主计在东汉时不再设立,郡国负责上计的由郡丞、长史或郡守变成了职级低点的上计掾、上计吏,听计的也由皇帝、丞相变成了司徒,这意味着上计制度在东汉时虽仍在发展,但在变革中呈现出地位逐步下降的趋向。
上计都是书面汇报,难免会有地方官在上计时夸大甚至谎报成绩,欺骗朝廷、冒功领赏。有的郡国官吏,挑选善于作伪的下属编造假计簿。有的地方官还利用上计贿赂京官。
为了防止负责审计的官员与被审计的地方官串通作弊,东汉时曾规定二者不能往来,但效果不佳。这多种原因叠加到一起,到东汉后期上计制度已基本废置。
总的来说,上计制度始于春秋战国,秦朝将其推广到全国,至西汉时,已达到鼎盛。政治、经济的变化使上计制度到东汉由盛转衰,最后趋于有名无实,但审计对官吏的日常监督和国家治理作用却意义深远。
来源:审计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