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的历程及经验
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沃尔玛、家乐福、奔驰、宝马等制造业巨头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收益。此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进入21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成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渐形成了基本框架。如今,欧美的供应链金融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
商业银行为核心向实体产业渗透
19世纪末,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运用供应链金融。当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基于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进行贷款业务。由于金融市场的监管环境尚不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逐渐向实体企业渗透。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商业银行形成了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金融业务。然而,这一阶段的业务渗透较为浅层,商业银行并未将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纳入业务范围,供应链金融模式尚处于雏形阶段。
核心企业作为发展重心
在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逐渐丰富起来,赊销、垫付等承购应收账款业务开始出现。同时,各国纷纷加强相关立法,提高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变革。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企业集团开始建立金融部门及其分支机构,以核心企业生产为导向的一体化模式逐渐展开。随着这一阶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始健康发展,但应收账款业务依然较少,货物实际存在的库存质押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
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
在这一期间,供应链中的金融交易迅速发展,金融业务产品日益多样化。除了应收账款和存货质押业务外,预付账款、保理等金融产品也应运而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由于实行混业经营,资金来源较为丰富,融资主体也更加复杂。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推进,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美国的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联邦快递公司(FedEx)、德国邮政世界网(Deutsche Post World Net)等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形成。
物流公司比金融机构更了解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情况,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在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这些公司还提供保险、管理、保管及质押价值评估等金融服务。此外,物流公司将从客户获得的信息提供给商业银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评估成本,提高了对目标客户真实信息的掌控力。
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