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天是:2025年 5月 2日     
【审计小知识】采购流程中常见的风险点及应对措施(一)
发布日期:2025-04-29 | 发布人:admin | 字体:    

需求确认阶段

1.风险:需求模糊,即未明确采购规格、数量或用途,导致采购偏差。

   措施:制定《采购需求确认单》模板,强制要求填写技术规格、数量、用途等8项核心要素。

2.风险:重复采购,即未核查库存,重复购买造成浪费。

   措施:建立ERP系统库存预警机制,设置采购申请自动关联库存数据校验功能。

3.风险:预算不足,即需求超出预算,导致资金链风险。

   措施:实施采购预算双签制度,需求部门与财务部联合确认资金来源。

4.风险:虚假需求,即部门虚报需求谋取私利。

   措施:建立三级审批机制(申请-复核-监察),重大采购需求需审计部门前置审核。

5.风险:技术参数不合理,即要求过高或过低,限制供应商选择范围。

   措施:组建跨部门技术委员会,重大技术参数需3名工程师联签确认。

6.风险:需求变更频繁,影响采购计划稳定性。

   措施:建立变更控制委员会(CCB),所有需求变更须提交《需求变更申请单》并附影响分析报告。

7.风险:未考虑替代方案,单一需求导致议价能力弱。

   措施:实施"3+1"方案评估机制,每个采购需求必须包含至少3种技术方案和1个替代品分析。

8.风险:未评估环保/合规要求,采购禁用品或不合规材料。

   措施:建立合规审查清单,对接生态环境部《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等12个监管数据库。

9.风险:紧急采购过多,跳过正常流程,滋生舞弊风险。

   措施:设置紧急采购占比红线(≤年采购额5%),超限采购需董事会特批并公示。

10.风险:需求未经审批,个人擅自发起采购。

   措施:部署电子审批系统,采购申请需关联预算编码并验证数字签名。

11.风险:未分析长期需求,忽略供应链可持续性。

   措施:建立滚动式需求预测模型,结合SCOR模型进行供应链弹性评估。

12.风险:需求与战略脱节,采购偏离企业核心目标。

   措施:将采购需求纳入平衡计分卡(BSC)体系,设置战略匹配度评分指标。

13.风险:部门间沟通不畅,需求信息传递错误。

    措施:实施RACI矩阵管理,明确需求传递各环节的负责人(Responsible)、批准人(Accountable)、咨询方(Consulted)、知会方(Informed)。

14.风险:未考虑生命周期成本,忽略维护或处置成本。

     措施:应用LCC(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工具,强制要求5年以上资产类采购提交20年成本测算。

15.风险:需求文档缺失,无书面记录,责任不清。

     措施:建立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自动归档需求确认书、技术协议等文件,设置修改留痕功能。


供应商选择阶段 

16.风险:供应商资质造假,伪造证书或业绩证明。

     措施:接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API接口,实时核验营业执照等资质原件。

17.风险:围标/串标,供应商勾结抬高价格。

     措施:应用投标文件雷同性分析软件,设置报价离散度警戒值(≥15%为正常区间)。

18.风险:报价虚高,未进行市场比价或成本分析。

    措施:建立历史价格数据库,应用成本分解模型(Cost Breakdown Analysis)核价。

19.风险:关联交易未披露,利益输送风险。

     措施:实施供应商关系图谱分析,强制申报主要股东及关联企业信息。

20.风险:供应商技术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质量要求。

     措施:开展工厂现场工艺审计,使用VR远程验厂系统核查生产线。

21.风险:供应商财务风险,资金链断裂导致断供。

     措施:采购第三方企业征信报告,监控速动比率(≥1)、利息保障倍数(≥3)等关键指标。

22.风险:未现场考察,实际产能或管理能力存疑。

     措施:制定《供应商现场评估计分表》,涵盖5大类38项指标,低于80分取消投标资格。

23.风险: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供应链脆弱性高。

     措施:实施"ABC分类+双源策略",战略物资至少保持两家合格供应商。

24.风险:供应商信誉差,存在历史交货延迟或纠纷记录。

     措施: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共享平台,对接工商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

25.风险:地域风险,存在政治、自然灾害影响供应稳定性。

    措施:应用供应链地域风险热力图,规避高风险区域供应商(战乱、灾害频发区)。

26.风险:未评估ESG表现,环保或社会责任不达标。

     措施:采用EcoVadis评估体系,要求重点供应商ESG评分≥45分(行业前50%)。

27.风险:评标标准不透明,主观打分导致不公平。

     措施:开发智能评标系统,价格分权重≤60%,技术分采用双盲评审机制。

28.风险:技术方案不匹配,供应商方案与需求不符。

     措施:实施方案符合性检查表制度,设置关键参数偏离度阈值(≤±5%)。

29.风险:未审查知识产权,采购产品涉及侵权。

     措施:部署专利检索模块,自动比对供应商提供产品的专利有效性。

30.风险:未签订保密协议,存在商业信息泄露风险。 

     措施:使用电子签章系统,强制在招标阶段完成NDA签署。

31.风险:供应商产能不足,无法满足批量需求。

     措施:要求提供产能审计报告,验证设备OEE(综合设备效率)≥85%。

32.风险:隐性成本未核算,未考虑物流、税费等额外支出。

     措施:开发TCO(总拥有成本)计算器,自动加载物流、关税等12项附加成本。

33.风险:未评估供应商创新能力,未考虑技术迭代风险。

     措施:设置研发投入强度指标(≥营收3%),核查近三年专利申请量。

34.风险:未分析报价合理性,人工、材料等分项价格虚高。

     措施:应用Should Cost模型,建立材料成本、人工费率等基准数据库。

35.风险:未核查黑名单,与被禁供应商合作。

     措施:接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自动拦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供应商。

来源:审计之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