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天是:2025年 5月 14日     
【苏州日报】前置货站助企业“飞全球”
发布日期:2025-05-09 | 发布人:admin | 字体:    

内陆段物流时间长、机场安检查验作业量大,不仅增加隐性成本,且易对货物安全带来风险——这是苏州大量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价值货物空运出口长期面临的痛点。

如今,这一痛点正被消解。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由苏州和上海两地共同孕育的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正构建航空货运链新模态。苏州企业经由上海机场出口货物,在前置货站就能完成机场安检、海关查验、鉴定报告出具三大流程,随后搭载民航监管专用车辆直达机场航班,一刻不耽误。据测算,物流时效提升12至24小时,企业地面物流成本降低10%至30%。

企业出口货物运抵前置货站后,货站提供加固服务。 前置货站供图。

启用“满月”以来,安全高效、便捷优惠的“家门口”航空货运服务,越来越受到苏州外贸进出口企业欢迎。从试水两托小货,到走一票吨级大货,企业正积极重构原有物流链,借助长三角丰富的空港资源“速通”全球。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也为“园区经验”增添了新内涵。

外贸物流“痛点”触发制度“破局”

作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产业能级最强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型经济活跃,出口企业2000多家。据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外贸处副处长凌虹霞统计,园区每年进出口规模约1,000亿美元,货物进出口对航空运输依赖程度高,以空运出口的货值达30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从苏州层面而言,外贸进出口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也不言而喻。然而地理上不临江不靠港的现实,让当地企业始终面临“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

苏州货物从出厂到送机,传统模式下由货代全流程运营。货代到企业提货,运输至上海代理库,理货、报关、集拼后送到上海机场,如遇海关查验,须将货物运至机场海关指定查验点。海关查验完成,再送机场安检。“两三天是很快了的。”这是苏州生物医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物流负责人虞建英的体会。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进出口货物主要是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品。“这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对空运的需求比较迫切,企业希望物流时间能更快。”在推动前置货站建设之前,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海关、航港物流有限公司等联合调研了园区100多家重点企业以及相应的货代、航空、报关公司,捕捉到共同的痛点。

“安全和时效是生物医药企业最看重的。我们公司研发的大分子生物药价值高、出口量较大,对运输的温控和时效要求特别高。”虞建英说,运输药品的恒温箱中虽然装了很多干冰,但物流耗时长、机场流程长,如果干冰挥发了,就要在机场申请添加,一次至少3000元。加完干冰回过头来继续安检,如果发现问题被“甩货”,则要重新安排航班,所有流程重新走一遍。“隐性成本挺高的,确实是我们的痛点。”

市场出题,政府必答。建设前置货站,逐步提上苏州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苏州建设前置货站有基础。实际上,随着开放格局的持续扩大,从2023年开始,全国各地就有不少城市机场在省内设置异地货站,共享航线货站资源,提升货物运输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苏州也加快脚步,与上海协同合作,在当年12月建成跨省市的“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利用“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升级虚拟空港及空运直通港模式,叠加机场货站功能,集收运、贴唛、制单、预安检、组板、运输服务于一体,推动实现沪苏国际空港互联互通。这也是沪苏首个实现预安检功能的航空货运中心。

面对“快、更快”的企业诉求,苏州一直在思考,如何拓展异地货站功能,进一步前置机场流程,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一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制度破局由此拉开,从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民航局到园区基层部门,从北京、上海到南京、苏州,地方和部门上下协同、区域之间打破壁垒,写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范式。

前置货站引入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等单位,在本地为企业出具磁检、化工报告等鉴定材料,无需再至上海办理。 前置货站供图。

创新突破重构物流链生态

一年来,无数次对上争取、横向座谈、内部闭门会,一次次政策创新、壁垒突破,推动前置货站建设取得成果。

货站场地安全、货邮货运安全是底线。对此,负责具体建设运营的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有限公司向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取经,双方反复研究,数易其稿,无论是货物公共区、安检区、存放区以及货邮装车接驳区的场地建设,还是安检、安保设备配置,都要严格按照《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MH/T 7003-2017)实施。

实际建设标准更高。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史晔炜透露,机场围界建设一般按照孔径不大于5厘米×10厘米,而该货站不仅12米围网一封到顶,且4米以下采用1厘米×1厘米密集型围网。“密度和高度都超过民航局‘7003标准’,确保万无一失。”

2024年11月,一份长达101页4万字的《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航空安保管理方案》由上海机场集团提交到华东民航局,事无巨细地阐释了前置货站的应急保障措施。当月,商务部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机场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前置货站,海关查验工作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并按照转关方式办理相关手续”。随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港航集团和上海机场集团、中国东航多方配合,严格按照国家民航局要求,在航空货运中心基础上加快改建成苏州前置货站,并开通专线对接上海机场PATCL和东航物流两大货站,与国际国内约20家航司联动对接。

建设过程仅用了两个月,却凝聚了多方智慧。

跨区域协同创新为货站运作架构起“底层逻辑”。这里部署了全国首个跨关区的智能监管系统,由园区海关与浦东机场海关合作开发“沪宁海关前置货站联网监管平台”。相比传统模式,该平台采用转关模式在园区完成海关查验操作,海关以电子关锁完成验封、拆封,后台由AI辅助判别,流程自动化程度更高,全过程远程监控。

跨部门协同创新让监管“合二为一”成为可能。原先,民航安保和海关监管体系不兼容,双方信息不通、手续不同。而现在,创新突破让部门间协同联动成为现实,货物只要在苏州一次安检,加装安全智能锁,就能实现民航安保系统和海关监管系统的同步管理。

跨代际的监管技术满足既要安全又要时效的诉求。5G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运用,让沪苏共享安全管理实时信息。“专门从上海机场拉了一条光纤过来,就为了接入机场内网。”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瑾介绍,前置货站不光使用上海机场的操作系统、安检系统,而且场内安装了60组摄像头,并为每辆民航监管专用车安装了6个摄像头,货站运营和车辆运输情况直接接入华东民航局上海机场安保中心,受民航、海关多方监控。

今年3月18日,国家民航局批文同意开展苏州前置货站至上海两场航空货邮地面驳运安保试点。一周后,华东民航局通知试点启动。一切就绪,4月7日,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正式落地苏州工业园区,首票货物顺利“出站”。

前置货站启用无人车提货服务,通过海关系统新开发的前置货站专用模块,实现信息流自动交互,省去车辆绕行综保区主卡流程,小车直达前置货站,提升物流效率。 前置货站供图。

长三角协同创新的“园区经验”加快复制

制度创新落到实处,既要管得住,也要放得快。

在苏州工业园综保区,货车熙来攘往进出卡口,穿梭其中的“无人提货车”特别惹眼。它们“无感过卡”,往返于综保区企业和前置货站,提货送货不亦乐乎。这是苏州前置货站启用的无人车提货服务,通过海关系统新开发的前置货站专用模块,实现信息流自动交互,省去车辆绕行综保区主卡流程,小车直达前置货站,提升物流效率。

“无人提货车”让综保区内物流更智慧。与此同时,园区海关首创的江苏省首个100级海关高等级无尘查验室、生物医药监管平台等配套服务,也越来越有用武之地。“现在,产品在前置货站的‘生物医药监管平台’接受海关查验,全程维持在2至8摄氏度,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虞建英说。

这场创新实践,彰显了苏州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雄心。而其深层价值,还在于探索出了制度型开放的新路径。制度设计、技术标准、监管模式的创新突破,共同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园区经验”——破解了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块的矛盾,用市场化机制实现了长三角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

“这是一场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监管协同,一场垂管体系跨部门的作业协同,一场监管技术的跨代升级。”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曹勇新说,“江苏和上海两地深入探索,体现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高效作为。前置货站的建成,让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在苏州有了具体可感的场景,也让苏州通过上海的航空资源链接起全世界。”

这也是对国家继续巩固和提升上海国际空港枢纽地位的落实。“随着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二,上海机场把货站前置到苏州,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前瞻布局。”史晔炜说,对机场而言,可以疏解旺季的安检压力;对航司而言,可以把销售触角向两端延伸。这是多方共赢的“美事”。‌

前置货站启用“满月”了,长三角“航空物流圈”正慢慢扩大。从这里出发,满载货物的民航监管专用车沿着高速驶向上海;到这里取经,上海松江、浙江嘉兴等地的考察团期待复制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园区经验”。这个以改革勇气和创新智慧凝结而成的“全国首个”,不仅缩短了苏州与世界的距离,更丈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演进刻度。(苏报融媒记者 陈燕/文)

链接:

https://app.suzhou-news.cn/topicArticle?topicID=10000859&articleID=30071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