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子凭证发展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推广的快速演进过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本文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电子凭证相关政策文件,分析政策演进脉络。
我国电子凭证政策体系经历了从单点突破到全面推广的渐进式发展过程。2020年作为电子凭证政策推进的关键元年,多项基础性政策密集出台,为后续电子凭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3月23日,财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电子会计凭证报入账归档的通知》(财会〔2020〕6号)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文件明确规定“电子会计档案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从根本上确立了电子凭证的法律地位,为电子凭证的推广应用扫清了法律障碍。同年,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启动,标志着我国发票电子化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和实践积累,电子凭证政策在2022-2024年间进入试点深化期。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开展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工作,选取数电发票、铁路电子客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银行电子回单等使用频次高、报销数量大的电子凭证类型进行重点突破。这一时期,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验证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实践基础。
2024年至2025年,电子凭证政策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24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宣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客运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标志着九大类电子凭证开具端已全部适配完成。2025年5月,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数据标准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这标志着我国电子凭证发展进入新阶段。该通知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规模、不同信息化水平的单位制定了差异化的实施方案,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3月修订通过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对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定位进行了明确规定,将其与商业汇票并列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规范。条例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使用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时,应当在合同中作出明确、合理约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也不得利用这些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这一规定为电子凭证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电子凭证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技术服务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和技术创新的推动,电子凭证必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应用,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