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近日,19托、重约9吨的工业品在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完成报关、安检后,按规范组装在3张航空集装板上,运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然后经航班发往欧洲。首批整板货物的成功发运,标志着苏州前置货站业务模式取得新突破。
作为年进出口总值超2.6万亿元的外贸大市,苏州超过40%的出口货物依赖空运,尤其是生物医药、芯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如今,这座由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港航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中国东航集团联合打造的2700平方米前置货站,以“安检前置、查验前置、服务前置”的创新模式,为苏州企业实现了“零时差”出口,货物在家门口就能“起飞”。截至10月26日,苏州前置货站已完成出口业务295票,货重178.3吨,货值1184万美元,服务生产企业46家,货物出口至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
130公里物流梗阻催生“一站式”服务变革
2025年4月7日清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内,一辆满载电子元器件的民航监管专用车缓缓驶离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朝着130公里外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疾驰。这是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启用后的首票货物,它的顺利“出站”,标志着苏州企业“家门口空运”的梦想成为现实——无需再将货物辗转至上海代理库理货、机场查验,在苏州本地就能完成安检、报关、查验全流程,物流时效提升12至24小时,地面成本降低10%至30%。
“以前货物从出厂到送机起飞,传统模式下由货代全流程运营。全过程至少要两三天时间。”苏州生物医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物流负责人虞建英告诉记者。货代到企业提货,运输至上海代理库,理货、报关、集拼后送到上海机场,如遇海关查验,须将货物运至机场海关指定查验点。海关查验完成,再送机场安检。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传统空运模式下企业的“隐性成本”。
以生物医药产品为例,每年大量高价值生物药需空运出口,对温控和时效的要求都很高,运输药品的恒温箱中靠干冰保温,一旦耗时过长干冰挥发,再添加一次就要3000元。2024年初,当企业代表们在座谈会上细数这些难题时,建设一个“能在苏州完成所有机场流程”的前置货站,逐渐成为政企共识。彼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正面临另一种压力——2024年货邮吞吐量达377.83万吨,跃居全球第二,每年9月至12月的旺季,40%的货运量让机场安检机、仓储空间频频告急。“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是能在苏州分流一部分流程,对双方都大有裨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史晔炜认为,沪苏合作共赢有着坚实的基础。
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让前置货站从构想走向落地。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机场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前置货站”,为这一创新项目按下“加速键”。短短5个月后,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就正式启用,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总经理吴雪瑾这样形容:“我们把130公里外的上海机场货站,‘原汁原味’复制到了苏州。”
“三前置+多协同”破解跨域运作难题
“货物送到这里,就相当于送到了上海机场。”吴雪瑾的这句话,道出了前置货站的核心价值。所谓“前置”,就是将原本需要在上海机场完成的关键流程,全部迁移至苏州本地。安检前置让上海机场的专业安检人员常驻货站,按照最高标准完成货物安检,避免了异地二次安检的耗时;海关查验前置则通过沪宁海关联网监管平台,实现“一次查验、两地互认”,园区海关关员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即可完成查验流程,无预警货物在浦东机场的电子解锁时效提升85%以上;服务规范前置更让企业省心,理货、制单、贴唛、组板等全流程服务一站式完成,彻底告别了传统模式下“企业送货到上海代理库—机场查验—安检”的繁琐链路。
跨关区监管如何协同?以往,苏州企业的货物在苏州报关后,到上海机场仍需接受二次查验,而前置货站要实现“一次查验、两地直通”,必须打通沪苏海关的数据壁垒。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与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联合攻关,开发出全国首个跨关区智能监管平台——“沪宁海关前置货站联网监管平台”。如今,货物在苏州完成查验后,海关人员会用“安全智能锁”对集装箱封志,锁具的开关信息实时同步至两地海关系统,运输途中一旦出现异常开启,系统会立即报警。“无预警记录的货物到了上海机场,直接电子解锁,比传统人工操作时效提升85%以上。”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介绍,这种“数据多跑路、货物少跑腿”的模式,让跨关区监管从“接力跑”变成了“同步跑”。
技术创新为跨区域监管筑牢安全防线。为确保130公里运输途中的万无一失,货站采用了一系列硬核科技:每辆民航监管专用车都安装了6个摄像头、静态全覆盖视频监控和厢体异常开启报警系统,配合GPS 定位与电子围栏,实现运输全程可视化追踪;货物查验区配备的安全智能锁,能自动完成转关模式中的“验封、拆封”,后台AI辅助判别让流程更高效;专门铺设的光纤专线接入上海机场内网,60组场内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民航、海关等部门可同步监控运营状态。在安全标准上,货站更是对标甚至超越民航7003标准。
正如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相关负责人所说:“这是跨省级行政区域、垂管体系跨部门、监管技术跨代的三重协同,我们用现代科技打通数据,实现管理实时信息全获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港航集团与上海机场集团、中国东航集团的四方联动,让上海的航线资源与苏州的产业基础形成互补,构建起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合作典范。
降本稳链激活企业国际化发展新动能
“以前发一批货到印尼雅加达,光在上海的流程就要两天,现在在苏州当天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综合成本降低了20%。”颐坤生物运营高级总监黄昌平对前置货站服务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作为首批受益企业,颐坤生物在前置货站试运行期间,就通过这里将106公斤、需2℃至8℃温控的生物医药试剂出口至印尼,全程温控稳定,通关时效比以往提升近一倍。而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前置货站的价值远不止“省钱省时”。在前置货站的生物医药监管平台内,记者看到,这里配备了-40℃至25℃的温控设备,还有江苏省首个100级海关高等级无尘查验室,完全满足生物药、疫苗等特殊货物的查验需求。据介绍,以前在上海机场查验时,货物从恒温箱取出到查验完成,往往需要1至2个小时,现在在前置货站,查验全程在温控环境中进行,就像给药品上了“双保险”,再也不用为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担心。
这种改变,在苏州的外贸企业中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三星电子苏州工厂的物流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将一批汽车显示器玻璃打包发往前置货站,这批货物将通过那里的安检和查验,当天搭乘航班出口至捷克。“以前货物运到上海后,要是遇到查验,可能要耽误1至2天,现在在苏州就能提前知道是否需要查验,有问题当场就能处理,再也不用担心延误。”工厂物流负责人说,仅物流时间缩短这一项,每月就能为企业节省近10万元的隐性成本。
集成电路企业同样享受到了精准服务。苏州生益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覆铜板,是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对运输过程中的防震、防尘要求极高。“以前货物在上海机场转运时,难免会有颠簸碰撞,现在从厂里到前置货站,再到上海机场,全程用专用货架固定,运输环节减少了3个,货物损耗率下降了近50%。”公司物流经理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月出口50吨覆铜板计算,仅损耗减少这一项,就能为企业节省6万多元。
从最初的“试水两托小货”,到如今的“吨级大货常态化运输”,前置货站已成为苏州企业“货通全球”的重要枢纽。“这不仅是一个物流节点的创新,更是对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苏州港航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前置货站通过将上海机场的服务功能前移至苏州,让长三角的航空资源实现了更高效的配置,“对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些对时效敏感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这种高效协同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如今,走进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时常能看到穿梭于企业与前置货站之间的“无人提货车”,它们通过海关系统的专用模块实现“无感过卡”,让物流效率再提升10%;在前置货站的中控室,工作人员正通过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每一辆运输车辆的位置和货物状态;而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来自苏州的货物无需停留,直接从专用通道进入机坪——沪苏两地的“航空物流圈”,正以这样的方式不断融合,书写着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苏报记者 王安琪)
来源:《苏州日报》2025年11月4日 头版头条
链接:https://app.suzhou-news.cn/e_papers/article?article_id=12037478